书法家 谷国伟 官方网站

+收藏:http://guguowei.orgcc.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资讯 正文内容
在错落中求得规整——临习《石门关铭文》有感
2011-01-22    浏览(2247)    作者:谷国伟    来源:书法家 谷国伟 官方网站

   2002年1月21日,成都市考古队和新都区文管所在对三河镇廖家坡东汉岩墓群进行抢救和发掘时,于3号墓出土了青石墓门及汉隶刻石《石门关铭文》。该墓为双扇墓门,均为整块青石凿就而成,每门高191cm,宽100cm,厚度14.5cm。右门背面刻有74个字,石面凸凹不平,因势刻字。石门上端有隶书“石门关”3字,字径约12cm。右边刻有一行隶书,释文为:

段仲孟年八十一以永和三年八月物故。

石面正文刻在高101cm,宽65cm的方框内,共6行,计71个字,自径约为12cm。释文如下:

惟自旧怟,段本东州。组考徕西,乃徙于濨。因处广汉,造墓定基。魂零不宁,于斯革之。永建三年八月,段仲孟造此万岁之宅,刻勒石门,以示子孙。

从正文与正文右侧字的风格而言,两者不太相同,这应该不是同一人所书刻,至于什么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经查证,永建三年为公元128年,《石门关铭文》为东汉前半期的摩崖刻石。从风格特点来看,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东汉著名刻石《石门颂》。从镌刻时间对比来看,《石门关铭文》要早于《石门颂》(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刻)20年,这更体现了《石门关铭文》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以上阐述了《石门关铭文》的一些史料价值,笔者不惜笔墨阐述《石门关铭文》的目的,主要就是强调《石门关铭文》的艺术价值,《石门颂》为大家所熟识,而《石门关铭文》并非为广大读者熟悉,甚至有些作者还从未听说过或见过《石门关铭文》。

在临习该石刻之前,我先熟悉了一下《石门关铭文》的背景资料,仔细揣摩该石刻的气息和特点,这样在临习时便省下了不少功夫。该临作是我第一次临习《石门关铭文》,在临习时,我尽量讲究实临,但是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未能完全表达原石刻的气息、结构,汉碑的高古之气岂非轻易所得?刚刚提到,《石门关铭文》和《石门颂》风格极其相近,都保持一种中锋用笔的状态,从这点而言,与我平时的用笔习惯(平时写字用偏锋和侧锋居多)完全不一样,所以,临摹时我还是尽量追求保持一种中锋的状态,这样,能使线质显得更浑厚、古朴一些。此外,我尽量坚持实临,但在临习的过程中,我始终夹杂着一种创作的心态,既讲究墨色的对比,又尽量保持整篇的协调。在线质的处理上,我加入了一些微小动作,尽量保持线质的弹性,这样出来的线条显得有些碑刻的“斑驳感”。以上几种想法夹杂在一起,处在一种谨慎的状态下临写,当写到刻石正文第四行时,纸张也没有合适的位置了,遂将第五行“万岁之宅,刻勒石门,以示子孙。”分成两行写在“石门关”两侧。临完后,仔细看看章法,“石门关”边上的两行填补了上部分的空白,看来也比较有趣。

由于该临作为第一次书写,加上临习时的心态过于拘谨,临作中难免出现一些不足。譬如在单字重叠笔画的处理上、线条的粗细变化、结构的把握都不够到位,还有一些字写得过于简单机械,如第五行“永建”二字等。《石门关铭文》多变的笔法,在临习时我也表现得不够充分。

问题的不足更有待于我去更进一步的研究和临习,艺术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只有不断的深入学习,才能不断的进步,才能逐步步入艺术的大门。

标签:《石门关铭文》
分享:
发表给力评论,说两句!  共有 0 条评论